- 您好!歡迎進入凌華教育網
-
手機版


熱點背景:
妻子為了銷量不得不降價賣貨,卻因此被丈夫辱罵;主播為了給粉絲低價折扣,自掏腰包補齊差價……從去年開始,這樣的場景就出現在一些平臺的網紅直播間中,部分主播在PK或連麥過程中,通過惡意砍價、吵架、辱罵、演戲等方式,誘導粉絲購買劣質電商團伙的商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日前,某平臺對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14天的處罰。
真可謂是“直播賣貨,全靠演技”,以這些不光彩手段誘導粉絲購買商品,嚴重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也屬于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就是欺詐消費者的行為。而“直播帶貨”演變成“演戲賣貨”,自然屬于以虛假或引人誤解的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
題目:
不知何時,直播帶貨成為了各大主播拼演技的競技場。隨之而來“直播帶貨,全拼演技”的質疑聲不斷響起。對于當前的“演戲賣貨”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的體驗式互聯網帶貨方式受到老百姓的熱捧。其核心競爭力便是產品性價比高、能夠讓消費者在主播的介紹下對產品達到更直觀的感受。但是如今以各種噱頭博出位演技式直播以欺瞞消費者獲得超額利益,一旦消費者弄清門道之后,難免會讓平臺好不容易積攢的人氣化為烏有。
現如今,一些有購買需求的消費者,在選擇直播購物的過程中除了主播對于產品的一波介紹推廣之余,似乎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不是突出的重點,各位主播選擇在直播平臺PK或連麥的過程中,用惡意砍價、吵架、辱罵、演戲等方式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讓消費者在被營造的價格超級低廉、主播格外用力為我們砍價的購物氛圍中主動自掏腰包為直播打榜或者買下商品。在很多消費者還在暗暗欣喜中,其實早已落入主播和商家精心布置的騙局,很多時候買的商品其實價格并不低,有的還是劣質商品。
主播這種表演式賣貨行為,通過虛假或引人誤解的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嚴重的侵害了消費者權益,違背了職業道德。在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下消費者也不會一直被蒙蔽在這場騙局下,失去粉絲基礎的直播也就是失去了賴以經營的主心骨。最終受到嚴重損失的無疑還是直播帶貨行業。當然,要徹底肅清演戲帶貨的行業亂象,還應挖掘其背后的動因。一方面主播和商家存在利益拉扯,不顧消費者權益,虛構價格,虛假宣傳。另一方面消費者在產品信息獲取中處于被動地位,短時間的直播時間難以辨別信息真假。另外,平臺對于不良主播直播行為的約束及法律層面上的監管還不到位。
因此,要想避免直播帶貨淪為一場騙局,還應多主體共同努力。第一、主播嚴格落實電商法對于直播帶貨的要求,加強對于產品的篩選和審核,合理定價,誠信帶貨;第二、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商品時不要操之過急,和一些正規渠道的產品在質量上和價格上做好對比,買到高質有保障的商品。第三、直播平臺加強對與惡性虛假直播行為的處罰,整改。市場監管部門暢通舉報機制,加大執法力度。